生物数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特点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立足盲生的特殊需求,全面落实《盲校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6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理念要求,是盲校开展生物教学的基础和依据。笔者结合审读试教过程中的思考,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方法建议,以期帮助盲校教师更好地使用本册教材,更有效地培养视障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新教材的基本情况

盲校初中生物教学使用的教材,此前大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出版的普校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盲文直译版或大字版(以下简称“旧教材”)。新教材以普校2013 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普校教材”)为蓝本,结合盲校的实际需要编写,分为大字版(主要面向低视力学生)、盲文版(主要面向全盲生)。大字版教材与普校教材内容一致,对排版稍作调整,如适当放大文字字号、图片以及注释等,从而更适合低视力学生使用。盲文版教材则在大字版基础上去掉了一些不适合全盲生的呈现方式,更符合全盲生的认知特点。

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

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初中盲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补”“换”“省”等策略,对旧教材和普校教材进行适性化处理,突出触觉等多感官对视觉的功能补偿,使课程目标、内容更加人性化。

(一)大量补充必要的内容

一是补上新的栏目。新教材中增加了“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栏目,更为直接地体现每小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比如“腔肠动物”这一节中,新教材直接列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一设计与盲校新课标保持一致,有利于教师对新课标的准确把握和学生对内容重难点的提前了解。同时,在教材的正文前,穿插“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以实际问题为例,自然过渡引出本节内容。比如“腔肠动物”这一节以海葵被称为“海中之花”为例,引发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好奇。这一栏目的设置,更加突出了教材的启发性。另外,新教材还在正文中穿插“小资料”栏目,对教材正文内容予以适当补充,从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拓展。

二是补上新的内容。新教材在“节肢动物”“哺乳动物”这两节末尾分别增加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养殖专业户和兽医师)的内容,介绍其工作职责和从业要求;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节末尾,增加对动物行为学家新装备的相关介绍。新教材增加这些内容,有助于引导盲生在深入了解生物学知识基础上,对相关职业有更多了解,进而更多地思考自身的职业选择。

三是补上新的支持性资料。比如,在“线形动物”中,介绍蛔虫时,新教材补充“蛔虫的雌虫长20—35 厘米,雄虫比雌虫略短”,便于盲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在“鱼”这一节中,由于鱼的生活场所多样、习性多样,盲生极容易错误地以为鱼的形态也相差极大,新教材中补充“鱼的形态大多比较相似”,避免盲生产生理解偏差。可见,新教材通过适当补充解释说明性的语句或常识资料,为盲生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了更多支持,便于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合理调整转化相关内容

一是合理调整内容结构。新教材对第五单元第一章作了结构上的调整:旧教材依据动物生活的环境将动物分为三大类;新教材则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在两大类中再细分为七小类。相对于旧教材中较为宽泛的结构划分,新教材的结构更加具体、合理。清晰的结构不仅有利于盲生掌握不同类群生物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不同作用,而且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及其意义。此外,针对盲校生物教学过程中易发生的教学重难点把握不清等情况,新教材在每小节中明确呈现了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结构清晰、教学重难点目标明确,更有助于一线教师依据新课标实施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描述性语言。盲文版新教材通过将过程图、示意图、图片注释转化成描述性语言,帮助全盲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相关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在“扁形动物”这一节中,普校教材和大字版教材中图5-9“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在盲文版新教材中被转化成描述性语言逐步呈现,便于盲生系统地感知这一过程;在“两栖动物”这一节中,普校教材和大字版教材以图片与注释的形式介绍蟾蜍、大鲵、蝾螈,盲文版新教材则将注释转移至正文中,便于盲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