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数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他让枯燥的生物数学开花

人物名片

孙桂全,山西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所教授,“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合著学术著作两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以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以第三完成人获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2010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初见孙桂全教授是在山西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所,我们一行人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孙教授正在计算机前工作着,面前的草稿纸密密麻麻地已写满了数字与公式。看到我们进来,孙教授起身招呼,手中的笔还一直紧握着。看到我们在看他的手,他笑笑说:“搞数学的嘛,笔不离手都成习惯了,你们别见笑。”

在和孙教授的交流中,我们很快深入了解到他的奋斗历程……

苦闷中的涅槃

生物数学是生物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生物学问题,并对生物学有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一门学科。生物种群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种群生存、发展及其消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与传染病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是研究两者之间作用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其中会涉及数学公式推导和严格的数学证明,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枯燥单调,但孙桂全却一头扎了进去,这一扎就是12年。

在他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他的导师——山西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所所长靳祯教授对他说:“学数学没有任何捷径,就得坐得住冷板凳,甘于平凡。”他牢记这句话,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时为了攻克一个难题,孙桂全就在实验室里吃住,困了和衣蜷缩在椅子上眯一会儿。在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下,孙桂全也迷惘和沮丧过。特别是在夜以继日地连续研究、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却看不到进度的时候,孙桂全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还要坚持下去吗?我的坚持会有成果吗?”

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想起导师的那句话,告诫自己“再坚持一天,只要一天就可以了”。就是在这样一天天的坚持中,孙桂全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取得了初步科研成效。

生活即科研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想要做好一件事仅仅靠实验室里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将科研中的问题带到生活里,走路、睡觉、吃饭甚至早起刷牙的时候孙桂全都在思考。

孙桂全在科研的间隙也会时不时研读《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当科研遇到瓶颈时,他都会请不同领域的朋友一起吃饭,群策群力。有一次,为了从不同角度建立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型,他请来了各个领域的朋友十数人。饭桌上,孙桂全要求每个朋友至少提出5种可能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才准动筷子,引得朋友们都对他“怨声载道”。不过也是因为这样,他才能经常用这种方式发现一些平时自己想不到的关键细节。他总说:“一个人即便学问再高也是有局限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没遇到事的时候多问多学习,在遇到事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科研也是一样。孙桂全最先涉足的领域是生态斑图的研究领域,他立志用生态斑图刻画生物种群空间结构,为濒危物种保护、种群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当时这个方向研究成果还很少,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几乎没有,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决心把眼光放到国际前沿,引领世界潮流。孙桂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到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终身教授、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普利高津金奖获得者Larry Li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孙桂全便大胆地联系Larry Li,把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的思路告诉了Li教授,诚恳地向他求教。孙桂全出色的科研成果、创新的想法和诚恳的态度打动了Li教授,Li教授决定出全资邀请其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以初级专家的身份访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回国后,双方一直保持合作,并共同完成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入侵的数学模型》一书。

精神与传承

不仅在治学中兢兢业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孙桂全也做到了倾囊相授。

他常常告诫自己:我是一位教师,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早在2014年,孙桂全就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好,他会耐心讲解;学生的英语功底薄弱,他会找出好的英语科研范文让学生去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不好,他会手把手地教;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会不厌其烦地修改。遇到自己也不太熟悉的领域,他会寻找各种途径,把学生送出去学习交流。在他的高标准严格要求下,已毕业的6名硕士研究生中有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每名硕士研究生都有SCI论文发表。